很多朋友对于佛教建筑·安阳高阁寺和高阁寺不太懂,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,下面一起来看看吧!
本文目录
佛教建筑·安阳高阁寺高阁寺的主要景观高阁寺的历史渊源佛教建筑·安阳高阁寺
高阁寺位于安阳市老城区文峰中路路南,其功能屡经变更,曾名观音堂、大士阁,元、明、清均有修葺,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据文献记载,高阁寺最早是宋代杜纯修筑的飞仙台,元代在飞仙台上修建了观音堂,明代为府署,洪熙元年(1425)赵王朱高燧将它改建为赵王府,清代改为大士阁。高阁寺原规模宏大,前院关帝庙有大门、大殿、钟楼、鼓楼、两厢房、两侧门,后院观音堂有大门、大士阁和其他配套建筑七座。现寺院仅存大士阁一座(称为高阁寺)、清代西厢房三间,其他建筑仅存留有遗迹。
高阁寺脊檩枋下有题记“大明成化六年重修”,为高台重檐歇山建筑,面阔、进深均为三间,平面呈方形,整体建筑结构简洁,用材硕大,明代建筑特征明显。
高阁寺通高20m,承台高7.5m,呈覆斗形。为了加强承台的稳固性,北、东、西三面砌出砖垛。承台南面为青白石踏垛,共32阶,台阶两侧为石栏板和望柱,望柱头刻成形态各异的石狮形状。承台之上是飞檐起翘的主体建筑,为绿琉璃瓦覆顶,墙体为铁锈红色,下碱是雕有云龙的青白石须弥座,上枋刻有梵文,仰莲、覆莲肥硕饱满,造型紧凑,束腰处刻26条蟠龙,神态各异,形态生动逼真。
下层飞檐翼角(文宣提供)
梁架(文宣提供)
全景(文宣提供)
基座束腰云龙雕刻(文宣提供)
赵王府
史书记载,赵王府东西宽30余米,南北长60余米。明洪熙元年(公元1425年),赵王朱高燧来到彰德后,一纸令下,府署迁往东大街,将原来的府署改建为赵王府。
赵王府的大门也改建为左中右三个,府内设有宗庙、读书楼、粉妆楼、端礼宫、体仁宫等大大小小数十处宫殿。其实赵王府改建之前的规模已经不小了。
据《安阳县志》记载,宋朝韩质赟治相州时,这里曾做过州廨。宋仁宗至和年间,魏公韩琦治相州时,又进行了扩建,改为亭堂圆池,当时的规模已较为宏大,颇为壮观。金朝时,彰德知府丰玉珣再次改建,命名为燕申堂。朱高燧的这次改建,让这里的规模达到了巅峰。
香火祠
寿安山堂是赵王府修建的香火祠,据说这是赵王府内的一个内官所为。赵康王不幸去世后,其子也因积劳成疾无法继承王位,直到一年多后,才由康王的曾孙继位。王府的内官周顺精明能干,亲眼看到这一系列的不幸,为了扭转时运,他请求建造香火祠,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。
明万历四年(公元1576年),在安阳城西北7.5公里处的洹河渡口北岸上,香火祠正式动工修建。祠堂坐西朝东,围墙有红河卵石砌成,东西长约100米,南北约50米,大门上楣镶有“赵府”、“寿安山堂”两行楷体黑字。十年之后,又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石桥。尽管修建了香火祠,可赵王府的衰落仍然没有得到遏制,此后的境遇越来越差,伴随着李自成的起义,彰德赵王府也成为了历史。
寿安山堂最为耀眼的是补刻的经卷,共计678函。从万历年间开始,这些经卷完整保存了数百年,可惜在民国十年(公元1921年)被僧人私自贩卖出售给附近的村民,后来袁世凯闻听此事后,又派人强行将经卷搜刮一空。听说寿安山堂曾经还被改造为学堂。即使有过这段历史,恐怕也无法和城内的赵王府相比。虽说如今的高阁寺小学已不复存在,可在原址上又兴建了一所高中。校园整洁干净,绿树成荫,静谧的环境造就了这片学习的地方。高阁上下来步行穿过弄堂时,还能听到细微的读书声。唐朝诗人李商隐曾说:“高阁客竟去,小园花乱飞。”高阁寺虽然也是人去楼空,留下的却是片片书香。
高阁寺原名叫做大士阁,位于安阳马号街的赵王府内。赵王指的是明成祖的第三子朱高燧,他的封地就是彰德(今安阳),赵王府就是为他所建。民国时期,赵王府内的建筑纷纷倾圮,只剩下一座大士阁,据说这是赵王召见下属的宫殿。现存的大士阁是明成化六年(公元1425年)重建的,距今已有500多年了。如今,这座大士阁被称作高阁寺,孤零零的立在老城当中。
关于佛教建筑·安阳高阁寺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能帮助到您。